关闭

举报

  • 提交
    首页 > 招商引资 > 正文
    购物车
    0

    我国休闲农业:山水田园好风光乡村振兴大有为

    信息发布者:美丽足迹
    2019-04-10 20:05:14    来源:农民日报   转载

     甘肃农民网—农民日报1月17日讯 (记者 张艳玲) 一年20万人次的游客量,500万元的营业收入,让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鸣沙村成了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业的现象级典型。这个临黄河而建的回族村寨,硬是把游客从村旁的5A级景区“抢”到了寨子里。除了大漠长河与层楼叠院交相辉映的民族风情格外“吸睛”,他们还把苗圃园建成了户外亲子园,将玉米地种成了迷宫图,甚至200亩盐碱地也派上了大用场,被改造为鱼塘、马术训练区、动物互动区、沙滩摩托体验区。

      鸣沙村成功的背后,是新时代城乡要素流动趋势的凸显。作为一种立足“三农”、融合“三产”的新产业新业态,近年来,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已经成为农村发展、农业转型、农民致富的重要渠道,已经成为满足城乡居民休闲消费需求升级的重要载体。

      据不完全统计,2017年我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各类经营主体已达33万家,比上年增加了3万多家,营业收入近6200亿元,整个产业呈现出“井喷式”增长态势。

      然而,城乡发展不平衡、乡村发展不充分仍然是对我国最基本的国情农情判断,要如期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作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重大部署。在“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下,一手牵市民一手连农民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业将扮演怎样的角色?将如何支撑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地?本报记者为此进行了深入采访。

      “三产”融合拓功能乡村振兴赋使命

      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我国第一家“农家乐”——徐家大院在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友爱乡农科村开业,自此乡村敲开了休闲经济的大门。

      经过多年发展,我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业已经从“赏花摘果”“一鸡多吃”的初级形态,逐渐向农事体验、生态保护、文化传承等众多功能拓展,不断适应都市人走进自然、认识农业、体验农趣、科普教育的需求升级。在农村资源大量外流的城镇化背景下,吸引城市资源下乡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业引起业界重视,“一三互动”“以旅助农”一时成为农业农村发展热词,成为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繁荣的重要突破点。

      与此同时,业界对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业的认识也进一步深化。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在2017年首届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大会上就提出了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四个坚持”,即“要坚持以农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坚持以农业为基础的发展定位,要坚持以绿色为导向的发展方式,要坚持以文化为灵魂的发展特色”。

      在乡村振兴战略中,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业要如何更加自觉地发挥主动性?这事关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业在战略大格局中的站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部长、研究员叶兴庆认为,以前所讲的“三农”,更多是强调解决农业问题。相比之下,乡村振兴战略站位更高,内涵更加丰富。在新时代,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这一内涵看,不管是从农村自身需求,还是城市对农村的需求,都要求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业将自身自觉置于乡村振兴大局,而不再处于承接城市消费需求的被动地位。

      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业融合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的产业特性决定了其天然具有乡村振兴的“基因”。

      “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业不仅可以将农业农村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而且有利于农村人气和资源要素的重新聚集,有利于促进乡村人居环境的改善,有利于促进乡村地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有利于形成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乡村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四川省农业厅副厅长涂建华表示,对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业是乡村振兴战略落地的极佳支撑点。

      云南罗平县的蜕变就是典型。依靠50万亩油菜基地,近年来罗平在国际上闯出了名气。一年一度的罗平国际油菜花文化旅游节,成为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的休闲农业观光旅游大型节日活动。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吸引了当地大量外出务工人员回流,大批工商资本投入农业和农村改造,先进生产技术和管理技术得到广泛应用,乡村的路、电、水、气等公共设施得到较大改善,城市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正在快速地向农村延伸,农村的环境面貌极大改观。数据显示,2017年罗平县各类休闲农业经营主体已超150家,资产总额超10亿元,休闲农业总收入达28亿元。

      顶层设计注动能乡村实践显成效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2015年以来连续3个中央一号文件都提出要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多个国务院办公厅文件中都强调,要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2016年农业部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4部门印发了《关于大力发展休闲农业的指导意见》,针对性强、含金量高。省级层面,四川、江苏、甘肃、海南等20余个省相应出台了省级休闲农业政策落实意见。中央政策引导、地方措施配套的休闲农业政策体系逐步形成。

      各省对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的资金支持不断加强。四川、湖北、辽宁、河北等省都建立了支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的专项资金,其中四川支持资金上亿元。湖北大冶市每年拿出2000万元财政专项支持休闲农业发展,麻城市每年列支财政预算资金1200万元奖励休闲农业示范村创建。河南省对被认定为集群的休闲农业内龙头企业,在贷款上给予贴息。

      为避免无序发展、重复建设造成的资源浪费,在顶层设计上,各地纷纷加强规划引导。如今,大到一个省,小到一个村,许多都编制了休闲农业发展规划。四川省确立了成都平原、川西北高原、川东北山区、川南丘区、攀西干热河谷区五大休闲农业发展区;吉林省制订了休闲农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四川武胜县观音桥村则将全村规划为“一带三区”,即滨河垂钓休闲带、民宿客栈区、中医康养区、果园采摘区。

      值得一提的是,各地在大力引入工商资本投资休闲农业的同时,还积极探索利益联结机制,给予当地农民充分的发展空间。如安徽省石台县洪墩村成立乡村旅游发展公司,采取“公司+农户”经营方式,鼓励农户将自家空置房屋自行改造进行整合,按照“五统一”要求进行运营,运营收入由村集体与农户按2∶8比例进行分成,辐射带动贫困户73户226人就业增收,全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8850元。

      此外,各地根据自然条件和农业资源禀赋,结合人们的消费需求,加大了休闲农业资源的深度开发力度,不断调整产业布局,逐渐形成了具有浓厚地方特色和农业特色的休闲农业产业发展模式。如安徽省探索形成了芜湖大浦农业嘉年华、和县蔬菜嘉年华、六安茶谷等特色各异的新类型;云南形成了以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为依托的山水民族风情休闲农区,以中心城市群为依托的多功能休闲农业区。

      从点到面抓示范品牌引领掀热潮

      在具体工作推动上,农业部抓住了品牌培育这个“牛鼻子”。按照面点线结合的思路,通过优化整合,近年来重点打造了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品牌体系。在面上开展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市、区)创建,在点上开展中国美丽休闲乡村推介活动,在线上开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景点线路推介。着力培育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鼓励培育各具特色的地方品牌。

      2017年12月,在四川武胜举行的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建设现场经验交流活动上,发布了第四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2017年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名单。截至目前,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市、区)共计388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共计560个、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共计91项。

      上榜乡村在拓展农业功能,挖掘农耕文化,保育生态环境,改善服务设施,开发特色产品,提升服务质量等各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示范带动作用。如安徽凤阳县小岗村充分利用其中国农村改革主要发源地的影响力,着力构建以大包干纪念馆、沈浩同志先进事迹陈列馆和“当年农家”为重点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景区。

      此外,为进一步满足城镇居民休闲消费,2017年农业部根据季节特点和节假日时点分布,围绕“春节到农家过大年”“早春到乡村去踏青”“初夏到农村品美食”“仲秋到田间去采摘”四个主题,多形式、多渠道、有步骤、有重点的向社会推介了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线路670条,精品景点2160个。

      在示范带动下,各地掀起了新一轮产业发展热潮。江苏启动“12311”创意休闲农业品牌培育工作,初步确立了105个江苏农业特色小镇和101个主题创意农园培育目标。北京的农业嘉年华、海南的共享农庄、四川的农业主题公园、浙江的休闲农业特色小镇……省省都有拿手好戏。

      在一系列产业政策措施支持下,人才、资金、管理、信息等要素加速回流农村,我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供给结构更加优化,要素资源更加活跃,呈现出主体多元化、业态多样化、设施现代化、发展集聚化和服务规范化的良好发展态势,成为乡村振兴的一股中坚力量。

      粉墙黛瓦透出浓浓民国风情的川东民居、瓜果飘香别具热带风情的农业公园、大漠长河凸显民族风情的特色村寨……从南至北、从西到东,在中国广袤的国土上,一个个或秀丽或古朴的美丽休闲乡村掀起了红盖头,成为人们凝结乡愁记忆、寄托故土相思的港湾。


    打赏捐赠
    0
    !我要举报这篇文章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村网通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