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举报

  • 提交
    首页 > 大家关注 > 正文
    购物车
    0

    生生不息乞巧情:这才是女儿节正确打开方式~ 陇南发布

    信息发布者:美丽足迹
    2019-08-07 15:15:07   转载





    旧曲新词:乞巧歌里的“微景观”







    随着一次次乞巧活动的开始,西和县姜席镇姬窑村的任芳云忙得脚不沾地,她是连续四届的“巧头”,“我们村上参加乞巧的人的年龄跨度是从6岁到40多岁。” 任芳云告诉记者,从半个多月前准备乞巧开始,她就负责给小娃娃们教唱词,组织协调村上乞巧的所有工作。



    冉创昌 摄


    仔细聆听,她们唱的曲还是那个曲,但是词却有着不同:


    “一唱走进新时代,国富民强发展快,奋斗两个一百年,实现小康在眼前,巧娘娘想你着,我把巧娘娘请下凡。二唱走进新时代,科技成果转换快,北斗导航太空建,华为世界能领先,巧娘娘想你着,我把巧娘娘请下凡……”


    “好不好听,这是我们重新编的词,叫《十唱走进新时代》,里面有唱脱贫攻坚的、干部作风、乡村振兴等各个方面,我们就想用自己的歌声,把现在的好日子给唱出来,这是我们的精气神!” 任芳云的话语中透着自豪。



    冉创昌 摄


    这样的歌不是第一首,更不是最后一首。每年,西和城乡的姑娘们都要编一些歌颂时代的新歌,在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甘肃省先秦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赵逵夫的研究中,1949年以后乞巧歌词中有很多歌唱共产党、毛主席,歌唱新社会的,也有不少是反映新的政策、形势、政治运动以及社会风貌、社会风俗的,抗美援朝、互助组、合作化、公社化、自由恋爱等方面的内容。这些唱词中,没有应景的话,没有标语口号,表现出的是发自内心的高兴,是人民对新时期好的政策的由衷的赞颂。


    “七唱走进新时代,扶贫攻坚步伐快,精准扶贫见功效,迈入脱贫致富道,巧娘娘想你着,我把巧娘娘请下凡。八唱走进新时代,振兴乡村谋划快,农村环境大改善,山清水秀新家园……”



    来源:网络

    “这些唱的就是我们现在的生活!”思考着任芳云的话,记者来到了姬窑村,坐落在晚霞湖边的姬窑村,倒映在波光粼粼的晚霞湖畔,乞巧女儿的“千年传唱”声声入耳,宛如充满活力的世外桃源。


     这样的景色不止姬窑村,在3A级景区西和晚霞湖风景区周边分布着6个村,而每年这里乞巧活动的主要场地,随着乞巧文化博物馆、乞巧传习所、乞巧人家、乞巧坊等众多乞巧元素入住,一个个曾经贫困村蜕变成独具特色的美丽乡村,成为省内外游人到陇南旅游的必去之地,每到乞巧时间这里就热闹非凡。


    炎炎夏日,在徐徐的凉风中,聆听着千年古韵的轻吟,品尝着“乞巧女”们亲手烹饪的农家美食,在一针一线中去体味千年的夙愿

    旧曲新词:乞巧歌里的“微景观”


    随着一次次乞巧活动的开始,西和县姜席镇姬窑村的任芳云忙得脚不沾地,她是连续四届的“巧头”,“我们村上参加乞巧的人的年龄跨度是从6岁到40多岁。” 任芳云告诉记者,从半个多月前准备乞巧开始,她就负责给小娃娃们教唱词,组织协调村上乞巧的所有工作。
    冉创昌 摄
    仔细聆听,她们唱的曲还是那个曲,但是词却有着不同:
    “一唱走进新时代,国富民强发展快,奋斗两个一百年,实现小康在眼前,巧娘娘想你着,我把巧娘娘请下凡。二唱走进新时代,科技成果转换快,北斗导航太空建,华为世界能领先,巧娘娘想你着,我把巧娘娘请下凡……”
    “好不好听,这是我们重新编的词,叫《十唱走进新时代》,里面有唱脱贫攻坚的、干部作风、乡村振兴等各个方面,我们就想用自己的歌声,把现在的好日子给唱出来,这是我们的精气神!” 任芳云的话语中透着自豪。
    冉创昌 摄
    这样的歌不是第一首,更不是最后一首。每年,西和城乡的姑娘们都要编一些歌颂时代的新歌,在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甘肃省先秦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赵逵夫的研究中,1949年以后乞巧歌词中有很多歌唱共产党、毛主席,歌唱新社会的,也有不少是反映新的政策、形势、政治运动以及社会风貌、社会风俗的,抗美援朝、互助组、合作化、公社化、自由恋爱等方面的内容。这些唱词中,没有应景的话,没有标语口号,表现出的是发自内心的高兴,是人民对新时期好的政策的由衷的赞颂。
    “七唱走进新时代,扶贫攻坚步伐快,精准扶贫见功效,迈入脱贫致富道,巧娘娘想你着,我把巧娘娘请下凡。八唱走进新时代,振兴乡村谋划快,农村环境大改善,山清水秀新家园……”来源:网络
    “这些唱的就是我们现在的生活!”思考着任芳云的话,记者来到了姬窑村,坐落在晚霞湖边的姬窑村,倒映在波光粼粼的晚霞湖畔,乞巧女儿的“千年传唱”声声入耳,宛如充满活力的世外桃源。
     这样的景色不止姬窑村,在3A级景区西和晚霞湖风景区周边分布着6个村,而每年这里乞巧活动的主要场地,随着乞巧文化博物馆、乞巧传习所、乞巧人家、乞巧坊等众多乞巧元素入住,一个个曾经贫困村蜕变成独具特色的美丽乡村,成为省内外游人到陇南旅游的必去之地,每到乞巧时间这里就热闹非凡。
    炎炎夏日,在徐徐的凉风中,聆听着千年古韵的轻吟,品尝着“乞巧女”们亲手烹饪的农家美食,在一针一线中去体味千年的夙愿,晚霞湖周边乡村的群众收入也节节高升。来源:网络
    近年来,西和县把旅游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打好生态牌、文化牌、乡村牌,把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为旅游插上文化的翅膀,西和县以北起礼县祁山、南至何坝安峪,东南至石峡包家窑,西至姜席晚霞湖3条长廊为主线,全力打造西礼乞巧文化经济带。
    展开山水画卷、展示厚重人文、展现人文魅力,人们的脚步在这里停留、身体在这里徜徉、心灵在这里沉醉。数据显示,截至7月份,西和县旅游接待总人数110.4万人,同比增长38.5%,旅游综合总收入56400万元,同比增长35%,仅晚霞湖景区旅游接待总人数87.4万人。
    “十唱走进新时代,党的威望提高快,不忘初心为人民,牢记使命向前进……”  (记者 靳淑敏 王芳)

    和时间“赛跑”的巧女刘润琴


    时下的西和,金风玉露,浪漫抒情,到处都是歌的海洋,舞的世界。
    但 “巧媳妇”刘润琴却忙得顾不上参加今年的“盛会”。
    “每天都忙着喂羊,还要照看今年刚种的160亩花椒,根本没时间参加。”刘润琴说道。
    刘润琴是西和县西峪镇张庄村人,初次见面,她整个人看起来阳光乐观,丝毫看不出是个病人。王芳 摄
    “我的病是2017年检查出来的,是癌症。”刘润琴回忆道,当时她和丈夫经过多方考察,正准备建一个草莓采摘园,“都已经开始搭建大棚了,没想到一下子得了这个病。”
    刘润琴告诉记者,当病情确诊后,医生告诉她活不过两年,这犹如晴天霹雳般的消息,让她的生活顿时灰暗一片。
    紧接着,住院、化疗、吃药……一系列的治疗,让平时乐观向上的刘润琴渐渐“萎靡”了下来。
    但传承千年的乞巧民俗,赋予西和女儿自立自强的个性是没法改变的,“生命太脆弱了,说没就没了,我得做点什么。”刘润琴决定抓住最后的时光,干点事情。
    说干就干。在家人的支持下,经过多方考察,刘润琴成立了养殖合作社,养起了湖羊。“‘湖羊’属于多胎羊,一方面种羊价格适中、羊怀孕周期短,另一方面不同于普通羊一胎只产一只,‘湖羊’平均一年可以生产2次,一胎可产2-3只羊羔,增收快、见效明显。”刘润琴说,那段日子,她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羊场里了,只要有空闲时间,她便看书、查资料,了解饲养技术。慢慢地,合作社走上了正轨。
    “去年卖了800只羊,一只1000元,最后的收入也继续投入到了合作社,又养了300只。”
    今年,刘润琴又在西峪镇南柳村流转了400亩土地,栽种了160亩花椒。“主要栽种的是大红袍和油椒两种。”刘润琴说,丈夫之前成立的西和县润琴种养殖专业合作社主要就是育花椒苗,所以有一定的基础。
    “花椒苗长得很好,再过两三年就能挂果。前两天我去地里看了看,一时没‘忍’住又卯足劲拔了一天的草。”虽然有时体力不支,但刘润琴心里是甜的,“看到山头齐刷刷长起来的花椒树,觉得日子就有了奔头。”
    刘润琴告诉记者,她还打算发展无籽花椒,“现在实验已经成功了,成活率达到了90%。”
    “现在,两个合作社共带了21户贫困户。”刘润琴说,现在政策这么好,只要好好干,就一定能干好。
    冉创昌 摄
    事实上,刘润琴之所以能迈过一道道坎儿,就在于她的乐观心态,尽可能地忽略生活中的苦痛,不论生活如何艰辛,她总能从容面对。
    “我已经50岁了,就算跑着都赶不上年轻人的步伐,所以我要加快步伐,使劲往前冲。”刘润琴说,现在病情已经稳定,每天也都过得的很充实,她对自己现在的生活状态很满意。
    说起乞巧,刘润琴很是激动。她说,从小到大最喜欢的就是乞巧,几乎每年都参加。“等明年发展稳定了,我还要继续把村里的老少妇女组织起来参加乞巧活动,这是我们的传统民俗,可不能丢掉。”刘润琴笑呵呵地说。(记者 王芳 王润琴)

    巧借乞巧销文化产品
    手编草编获幸福生活


    “给我装6个,这是钱,您点一下。”应邀参加此次乞巧女儿节的安徽商人昝锡禄把600元钱递向正在招呼客人的何芳。
    何芳转身接过昝锡禄递过来的钱,然后把展台上摆放的6个草编坐垫包好后给了客人。
    何芳的草编手工艺品很受参加第十一届陇南乞巧女儿节外宾的喜爱,用玉米皮手工编织的帽子、包包、坐垫、拖鞋不到半个小时就卖掉了一大半。郭美乐 摄
    何芳是西和县稍峪镇王山村人,也是西和的草编传承人,2017年她成立了自己的公司——西和县巧女旅游文化有限责任公司,采用公司+基地+贫困户形式,带领村里的贫困户和留守妇女、老人手工编织草编,平时不起眼的苞谷叶子,在这些“巧姑娘”“巧媳妇”手里都变成了能卖钱的“宝贝”。
    近年来,西和立足实际,大力培育乞巧文化产品和传承人。组织留守妇女和老人参加技能培训,手工艺制作专业人员越来越多,技术也越来越成熟。何芳的草编合作社则吸纳草编艺人为自己供货。
    冉创昌 摄
    据介绍,何芳的合作社采用分散加工,统一供货的模式,村民负责给她供货,由她统一收购供货给电商平台。何芳告诉记者,去年,她和青岛一家企业签订了线上两万多件的草编供货订单,今年又签了3万件。她告诉记者,以后还会更多,她根本不用愁草编手工艺品的销售。
    何芳说,这得益于“乞巧文化”这张享誉全国甚至世界的靓丽名片,她和乡亲们的草编才能在线上线下卖上这么好的价钱,让乡亲们不出家门就能挣钱,实现脱贫致富。
    郭美乐 摄
    近年来,我市大力推进乞巧文化品牌打造,努力提升西和乞巧知名度,连续举办了十届陇南乞巧女儿节,不断将乞巧文化推向全国、全世界。使得“西和出产”成了顾客争相购买的名牌。以此为依托,西和“巧”借“乞巧女儿节”,趁着“互联网+”这股东风,完美地实现了手工艺品的线上线下销售。2018年,西和县乞巧文化产品线上线下销售额达到3.88亿元。
    “去年我的利润是30万,今年肯定会比去年还好。”何芳信心满满地说。(记者 杨建芳)更多精

    打赏捐赠
    1
    !我要举报这篇文章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村网通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